长输油气管道巡护队伍能力提升对策
来源:《管道安全保护》2025年第3期 作者:刘剑雄 刘晨阳 张晨 时间:2025-10-26 阅读:
刘剑雄1 刘晨阳2 张晨3
1.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贵阳输油气分公司;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3.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
摘要:长输油气管道巡护队伍是保障管道安全运行与能源稳定输送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组织架构、人员构成与业务现状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巡护队伍在人才结构、技术应用和管理机制上的不足,如部分人员能力偏低、隐患识别依赖经验、信息化应用不足及外包管理标准不一等。提出健全培训体系,强化实战化演练与技术应用能力;优化管理流程,完善闭环管控和考核机制;加快智能化装备的推广,构建“人工+智能”协同巡护模式等对策。为巡护队伍规范化、专业化与智能化建设提供可行路径与参考。
关键词:长输油气管道;巡护队伍;业务能力;智能化;培训管理
贵州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所途经管道多为大口径高压运行,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引发次生灾害,安全风险尤为突出,给管道巡护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既要应对复杂的自然环境,又要防范第三方施工干扰和外部损坏等风险,任务十分繁重。依靠传统人工经验的巡护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管道管理的需要,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虽已展开,但普及率、适应性和实效性方面仍存在不足。如何提升巡护队伍的业务能力,构建“人机结合”的高效巡护模式,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1 巡护队伍建设现状
1.1 组织结构与人员配置
《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规定:管道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管道巡护制度,配备专门人员对管道线路进行日常巡护。
管道巡护制度一般包括巡护方式、巡护频率、巡护内容、信息传递、对巡护所发现隐患的处理程序、监督检查、奖惩规定等基本内容,管道企业应当结合所辖管道的实际情况,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密度、社会环境、气候以及管道输送的介质等特点,形成符合本企业实际且切实可行的管道巡护制度。
巡护工作一般由管道运营企业下属分公司或区域管理中心根据管道沿线的地理、民情、社情、社会依托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企业自行巡护、在管道沿线雇佣巡护人员巡护、委托专业巡护公司巡护、与公安部门联防巡护等管道巡护方式,使得多元化与区域化并存的特点显现于其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体系之中。目前,属地化管理机制被作为主要依托,设立巡护责任段,并通过“自有人员+外包队伍”的方式进行配置,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覆盖能力。
从人员构成看,由专业工程师群体、管道保护工作人员以及属地巡线员构成的巡护队伍呈现多元化态势。其中,管道保护工作人员承担主要作业任务,主要行使管理与协调职能,其职责范畴涵盖统筹安排工作与技术性支持服务两方面;属地巡线员负责日常线路巡护工作,一般为沿线本地居民,虽然该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但具有对地域环境高度熟悉与较强责任意识等优势,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亦表现出良好的现场处置和协调能力。
1.2 职责功能与作用发挥
《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规定:管道巡护人员发现危害管道安全的情形或者隐患,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和报告。
管道巡护是发现管道安全隐患、保障管道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按照有关规定或标准规范的要求,对管道线路、阴极保护系统、清管站、阀室、跨越设施、测试桩、里程桩、标志桩等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定期测试管道沿线的阴极保护电位;针对巡护过程中发现因外部人为原因造成的隐患,对管道造成危害、影响或可能造成危害、影响的情况,及时制止、纠正或者向管道企业、管道沿线政府管道保护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报告;发生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进行特殊巡线检查,根据季节特点及时修护管道线路的地质灾害治理或水工保护工程,清除管道沿线防护带内的深根植物等等。
巡护人员在进行管道巡护过程中发现危害或有可能危及管道安全的情形,应当及时处理和报告。管道标志损毁、管道附属设施等出现故障的要及时维修、更换;对安全措施失效的管段,要及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对违章修建建筑物等占压管道或第三方施工等危及管道安全的要及时予以制止或纠正;对于打孔盗油等破坏管道的行为及其他难以处理或者自身排除有困难的情形,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治安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和管道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主管管道保护工作的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从实际作用来看,巡护人员普遍具备较强的地域熟悉度和一定的现场应对经验,能够在保障管道安全、降低外部干扰风险方面发挥“前哨”和“预警”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部分人员对智能巡检设备掌握不够熟练,信息化应用能力有限,导致新技术手段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二是在隐患识别和问题判断中,仍依赖个人经验,缺乏统一标准和系统化方法,影响了风险防控的科学性与一致性。整体而言,巡护队伍虽能完成基本任务,但在履职深度、技术运用和信息化素养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1]。
2 业务能力提升策略
2.1 加强人员培训与技术提升
人员素质是保障管道巡护质量的核心要素,而业务能力的强化,则首要依托于培训机制的系统性构建与技术水准的动态更迭。当前,巡护人员整体专业基础不牢、部分岗位技能储备不足、对新技术适应性不强、难以支撑复杂环境下的高质量巡护,亟需建立以实战需求为导向的差异化培训框架,着重强调岗位匹配度与能力持续发展两大原则。
多元化维度基础性培训。结合不同岗位职责、技术需求和风险等级,制定分级培训标准,推动巡护人员由“能巡线”向“懂技术、会分析、能应急”转变。将基础业务操作、安全规程执行、突发事件处置流程以及智能化装备运用等多元化维度纳入培训内容体系,同步引入案例研讨教学法、现场实操演练与动态考核机制,增强培训实效性[2]。
新技术应用适应性培养。通过设立“技术师带教制”“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方式,提升基层作业人员对智能检测装置、移动数据终端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熟练度,推动传统技能向数字化技能转型。同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专项技术赋能工程,为队伍注入复合型、知识型人才资源。
2.2 优化管理模式与流程
巡护队伍能力的提升不仅依赖个体素质,也受制于组织管理体系的科学性与高效性。目前巡护管理仍存在任务分工不清、流程衔接不畅、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外包模式下监督考核也存在薄弱环节,制约了整体效率,亟待从机制方面进行深度优化。
构建“三化”管理体系。以标准化、流程化、可视化为导向,明确巡护任务的计划制定、执行反馈、问题处置等关键环节的责任归属,强化全过程闭环管理。加快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平台的应用,实现人员轨迹动态监测、巡护质量实时评估、设备状态远程调控等,提升作业透明度与监管效率。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以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为核心,突出工作实绩导向,建立健全外委巡护单位统一的监督考核体系,加强第三方作业单位履约管理的强化与技术支持,确保外委巡护单位工作质量与企业安全责任目标的协同性。通过推行干部轮岗机制和实战化管理培训,提升组织协调与风险控制能力的同时,增强队伍整体的协同作业水平与应急处置能力[3],保障油气管道高效运行。
2.3 提升技术装备与智能化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巡护装备逐步引入,管道巡护工作正逐步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演进,有效提升了巡护效率及精准度。但在实践推广应用、系统集成和人机协同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未能完全满足复杂场景下的作业需求。尽管部分企业已着手部署无人机设备、巡检机器人系统及移动终端装置等智能化工具,但在作业全流程的系统整合、应用推广以及人机深度协同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改进需求。
推进标准化应用进程。针对一线巡护作业场景部署智能装备,构建“人工巡查+机器巡视+智能监测”的三维融合体系,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感知能力与响应速度。针对具有差异化特征的管段区域,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重考虑无人机飞行轨迹的优化设计、视频监控装置的空间布局策略以及地面机器人行进路线的动态调整方案,实现对重点区域的全天候、全方位覆盖。
推进信息数据互联互通。提升设备与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能力,通过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实现“事后响应”向“预警预测”转变。推动建设基于GIS、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综合巡护平台,实现对人、物、线、事件的统一调度与智能决策,全面提升巡护工作的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管理能力。
3 结语
长输油气管道作为国家能源战略与公共安全的重要支撑,其安全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巡护队伍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系统分析巡护队伍的组织结构、人员配置、职责功能及能力现状,明确人才储备不足、技术应用滞后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从培训强化、流程优化到智能化建设的综合提升策略,为管道巡护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现实参考。
本文主要基于现行制度与典型实践经验,数据样本与实地验证仍存在一定局限,部分对策建议的推广效果有待在更大范围的应用中加以检验。未来,应更加注重制度创新与跨区域协同机制的探索,同时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与人机协同模式的深入实践。通过持续的人才培养、技术赋能与管理优化,系统性提升管道巡护队伍的业务能力,从而为国家能源战略的安全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鸿鹏,王迪,康清辉,等.无人机巡检技术在油气管道系统中的应用探索[J].石化技术, 2025,32(03): 81-83.
[2]马晓涛.无人机油气管道巡线系统发展和应用策略研究[J].石化技术, 2023, 30(11): 230-232.
[3]贾建敏.新时代油气管道管理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化工管理, 2021(07): 5-6.

作者简介:刘剑雄,2002年生,专科,2024年6月毕业于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就职于贵阳输油气分公司管道保护岗。联系方式:18730239174,liujianx@pipechina.com.cn。
上篇:
下篇: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