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写上图片的说明文字(前台显示)

18719811719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 内页轮换图

观点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对话

管道管理对话(12): 管道完整性管理

来源:《管道保护》杂志 作者: 时间:2018-8-2 阅读:

本刊编辑部:在《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即将实施之际,本刊主编朱行之邀请了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就学习贯彻国标的相关问题开展讨论,发表见解。现将部分观点摘录如下,以供大家研究参考。



  范墨林  河北省发改委能源局市场监管处处长
  徐春燕  西部管道公司副高级工程师
  张圣柱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王良军  广东大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总经理
  何仁洋  国家质检总局压力管道安全技术中心主任、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压力管道部主任


主持人:您认为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GB 32167-2015) 的发布对于改进传统管道管理模式,提高管道安全管理水平具有什么意义?

张圣柱:作为国标制定起草的参与者,我感到管道完整性管理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个突破。它采用预防为主和风险管理的理念,针对管道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实施各种针对性风险减缓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使管道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经济合理的服役状态。

国标明确了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并在高后果区识别、风险评价、完整性评价期限、输油管道高后果区完整性评价时间间隔、内检测时间间隔等方面做了强制要求,对管道企业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提出了明确规定,有助于督促企业改进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范墨林: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完整性管理国家标准的发布都非常及时和必要,对改革原有传统管理方式会有重大促进作用。它有助于管道安全管理向前延伸,由被动的事后应急处置向主动的前期预防管理转变;有助于提前发现和治理各类事故隐患,及时化解风险隐患,避免事故发生;有助于降低运行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完整性管理依托IT技术的发展,并借助成熟的数据管理、监测与评价等技术,使得“管道系统”越来越清晰透明,有助于管道系统的长久安全运营。

王良军: 管道完整性管理国家标准的颁布是我国管道行业的一件里程碑事件,意义重大。10多年来我国管道行业各级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把国外的先进理念、技术与我国管道建设、运营管理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总结,为此标准编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我认为,国标既为政府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强有力的抓手,更为管道企业在管道规划、设计、采购、施工、运营及废弃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标准、规范方面的支撑,是对现有管道相关标准、规范的补充和完善。作为管道企业应严格依据国标开展管道的建设和运行,实现管道风险的预警和控制,把管道失效事故降到最低,确保管道安全。

徐春燕:西部管道公司近年来积极推行管道完整性管理,已经尝到了甜头。传统管道管理是一种被动管理模式,由于各业务分散管理,不同业务之间难以形成系统、有效的关联,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而管道完整性管理是基于风险的管道管理理念和方法,其实质是通过识别评价动态变化的影响管道系统安全的风险因素,系统开展预防性的管道风险削减活动,将管道运营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接受范围内。实施管道完整性管理既能减少管道失效事故,又能合理分配资源并节约管道维修维护成本。因此,管道完整性管理已获得国际公认,成为提高管道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管道完整性管理国标的发布,一方面,有利于统一我国不同行业管道运营管理模式,规范各环节完整性管理做法,并在贯彻基于风险的管道管理理念、预防性的管道维护策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规范内容全面,对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指导性和操作性较强,是对相关管道保护和安全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有效支撑,有利于健全我国管道完整性法律法规体系,对加强政府监管、改进管道企业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何仁洋:传统的管道管理是事故发生后被动应对、亡羊补牢式的管理模式;而完整性管理是基于风险的预防式的结构化、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完整性管理针对管道运行的全寿命周期,从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检测与维修改造与报废等全过程进行管理,并根据管道相关环节中的各种风险因素,持续不断地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和减缓措施, 确保管道处于结构完整,运行可靠、风险可控的状态,最终达到减少和预防事故的目标。

完整性管理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实践证明,完整性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有效的、可靠的管道安全管理模式,可有效减少事故发生,尤其对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有重要作用。

《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总结了我国多年的管道完整性管理经验,它的颁布实施为推广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提供了标准支撑,是我国油气管道纳入规范化运行管理的又一个里程碑。


主持人: 和规范要求相比,政府监管和管道建设运行还有哪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或者说面临哪些挑战?

范墨林:首先,表现为政府宏观管理与专业管理要求不相适应。面对油气管道建设和安全保护的新常态,管理人员往往缺乏管道管理的专业知识,造成实际工作中比较被动。因此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也要积极调整,管理人员应主动学习管道管理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 以提高管理水平。可以考虑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政府监管、管道设计、管道建设管理人员的应聘技术门槛,至少具备一定年限的管道企业一线运营管理的实践经历;同时,也可考虑设立某种专家委员会的决策咨询机构,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

其次,表现为我国管道运输管理体制与管道保护的要求不适应。管道企业还依附于石油石化企业,公益性和竞争性混杂,没有将输油管道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基础设施来对待,不利于油气管道保护工作的开展。因此,应继续深化石油石化企业改革,在考虑石油石化国企的经济利益分配的前提下,将油气管网作为第五大运输业独立运作。

第三,表现为政府部门与管道企业的工作协调联动不够。源头管理事前化解隐患不足,造成了事后的被动应付。因此,需要在完整性管理的要求下加强全方面合作,共同做好管道保护工作。

王良军:在保障管道安全上,政府和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同时双方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看,在规划管道项目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的长期规划着眼长远考虑,对于管道项目的规划与审批也要具有完整性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否则一旦管道进入商业运营期,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与矛盾会层出不穷,考验政府和管道企业的智慧。政府监管部门要积极培养或者引进管道方面的专业人才,把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作为管道安全监管的有力抓手。

管道建设和运营公司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依据标准或者以更高的企业标准在管道建设和商业运营期间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做好管道建设和运行,确保管道安全。通过标准的持久贯彻实施,管道完整性管理终将成为管道企业的正常活动。目前管道企业缺乏专业的完整性管理人才也是挑战之一。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企业与政府要进行有效沟通、形成合力,才能保证标准的有效贯彻, 确保管道安全。

何仁洋:美国在《2002年管道安全改进法案》中明确管道企业应对高后果区内的管道开展完整性管理,要求在10年内完成此项任务,并规定完整性评价的周期为7年。现在美国油气管道安全办公室(OPS)正在研究将完整性管理扩展到高后果区以外的管道,并开展基于风险程度确定评价周期的策略。加拿大在1999 年《陆上石油天然气管道条例》第40节明确要求联邦监管的所有管道都要制定完整性管理计划。

当前,管道完整性管理大多还是一种企业自主行为,国家法律法规还未做强制性要求,《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虽然是国家标准,但也只有其中的7条纳入强制性条款,这将影响完整性管理的推广应用的效果。

国家质检总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要求,已颁布了关于油气管道设计、制造、安装、检验检测、使用、维修改造等相关环节的部门规章与规范,而在完整性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评估与检验检测评价方面,国务院安委会进一步明确了质检总局的职责。因此,建议《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细化管道企业和监管部门在完整性管理中的责任和任务,强化油气管道企业遵守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并强化标准与法规的一致性。

张圣柱: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对高后果区的识别及风险评价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这也是政府能源主管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但从目前全国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情况来看,由于规划等原因,管道占压、安全距离不足等隐患严重, 高后果区数量较大,且现阶段尚未整改的隐患多是整改难度大、需要多方协调的隐患,这些问题给政府监管带来较大挑战。

规范要求新建管道在设计、施工和投产等方面应满足完整性管理的要求,这给管道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较早建设的管道与规范的要求目前存在较大差距,可以按规范的要求开展工作,逐步提高完整性管理水平。

徐春燕:规范明确了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强调管道完整性管理应贯穿管道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采购、施工、投产、运行和废弃等各阶段。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管道保护法仅对管道规划与建设、管道运行管理等提出了一般性要求,没有强制要求管道企业必须开展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政府监管不能完全适应目前的管道模式。再如,对于管道建设期,现行的油气管道设计、施工、验收等标准规范未有效结合完整性管理理念和要求,未考虑在建设期开展管道高后果区识别、风险因素识别与评价等工作,不利于管道路由的合理选择及敷设方式的优化。因此,要保证我国管道完整性管理有效实施,还需要修订相关标准规范,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中, 为推行管道完整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主持人:规范的颁布为全面推行完整性管理提供了标准,您认为下一步应重点抓好哪些工作?

何仁洋:《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是全面推行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开始,鉴于我国一些老旧管道基础数据严重缺失, 一些管道企业还缺乏专业的人才和实践经验,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尽快完善管道基础数据与资料。结合正在开展的三年油气管道隐患整治工作,尽快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开展油气管道定期检验检测与风险评估,并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的相关要求, 开展油气管道使用登记工作,以期作到合法合规使用油气管道, 并以此完善油气管道相关基础数据与资料。

二是加强管道运营企业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国家相关法规为基础,将完整性管理的要求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有机融合,尤其是与原有的QHSE制度相结合, 增强完整性管理适用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三是加强完整性管理文化建设。管道运营企业管理者应足够重视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注重培养专门人才的培训,广泛宣传,将完整性管理与企业日常管理相结合,才能保障完整性管理有效实施。

四是定期开展完整性审核。完整性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提高的过程,企业应建立完整性审核评价机制,定期对完整性管理过程中的短板进行识别、改进,不断提高完整性管理水平。

五是积极采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检测监测、评价及修复技术,提高风险识别和防控的能力。

徐春燕:首先,管道企业应当积极探索站场完整性管理技术方法,将设备设施的常规管理与完整性管理理念有效结合,建立站场完整性管理标准规范,解决站场埋地管道数据恢复难题,加大站场管道与设备设施的风险管控力度。其次,管道企业需要细化建设期完整性管理的内容,补充管道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投产试运、竣工验收各阶段完整性管理内容和要求,完善相关流程与标准。最后,建议管道企业加强管道数据管理。要将管道基础数据、环境数据、业务管理数据、管道建设资料等进行有效整合、分析,充分利用GIS、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移动应用等信息化技术建设管道信息系统,为管道各类信息共享、风险监控、应急响应、管理决策等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撑。

王良军:标准发布后重点工作是宣贯、推广及实施。

1.应重视管道全生命周期的完整性管理。规范明确规定,管道设计、施工、投产和运营阶段均应进行管道的完整性管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尤其在管道设计、施工和投产阶段做好管道完整性管理,将大大减小运营阶段的工作量、费用,并降低安全风险,有力保障管道安全运营。通过对运营期的管道内、外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大多数问题都是建设期遗留的施工质量问题和制造缺陷,如:中线坐标不准、防腐层剥离、破损或补口失效造成的腐蚀、焊缝缺陷、制造缺陷、硬石或沉降造成的几何变形等等。如果不及时发现处理,运营若干年后这些问题将会集中爆发,并可能导致管道失效。因此,管理管道安全必须具有全生命周期的理念,管理者要从源头抓起,在可研、设计及施工阶段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实施和管理。

2 .运营期管道应抓好防、检、评、修、审。管道本体安全和外部安全同样重要。对于管道本体安全,除了焊接及制造缺陷,腐蚀的风险越来越高,应及时开展内、外检测和数据综合分析评价,按照轻重缓急进行缺陷开挖、评价和修复。对于无法开挖或修复的缺陷点,要加强监控。最后,开展效能评价工作, 查漏补缺,针对薄弱环节,提升管理,使管道安全运营。

3.管道完整性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与使用是确保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开展和实施的必要条件。

张圣柱:建议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管道内检测技术自主研发。内检测是管道完整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检测效果直接决定完整性评价结果。近几年,我国管道内检测技术及装备研发取得进展,但与国外顶尖公司相比,在装备性能、数据分析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应进一步重视自主研发。

2.管道建设与施工阶段的数据智能化管理。完整性管理要求管道在设计、施工、投产等阶段均要考虑并满足完整性管理的要求,但我国较早建设的管道特别是一些老管道在这些方面差距较大,需要加强评估和完善。新建管道应从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完整性管理,做好数据采集、高后果区识别等工作。

3.高后果区安全管理。由于规划、管理、城镇化发展等因素,目前高后果区数量较多,是管道安全管理的重点,建议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识别、评价和更新,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保护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与管道周边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沟通。

范墨林:标准是一剂“良方”,但要取得“疗效”,唯有抓好落实。为避免类似黄岛事故的再次发生,我认为必须强化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标准宣贯。除了管道企业加强标准宣贯外,重点要让政府各职能管理部门更好地学习标准、把握标准,确保标准功能的发挥。

二是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完整性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管道管理,要求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风险、材料、力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熟悉管道的工艺及日常管理。以上要求对于企业和政府的管理人员是一致的,只是侧重面有所不同:企业人员侧重日常管理,政府人员侧重日常监管。

三是加强设计与建设人员的培训。使其充分了解运行中隐患的来源,理解设计与建设的安全质量理念,主动消除设计与建设施工不到位带来的安全隐患。

2016年第1期(总第26期)

上篇:

下篇:

关于我们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77号3026室 邮编:730030 邮箱:guandaobaohu@163.com
Copyrights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管道保护网 陇ICP备18002104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3034号
  • 95_95px;

    QQ群二维码

  • 95_95px;

    微信二维码

咨询热线:18719811719